赎罪论(救赎论)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。然而,由于某些传统保守派牧师受到“廉价称义论”(一种没有真正悔改与生命改变的肤浅恩典观)的影响,赎罪的恩典逐渐从人们的关注中淡化。许多人仅在理论上理解,却未能真正领悟,以致丧失了属灵的力量。结果,异端教义便乘虚而入。因此,我们要从圣经的角度坚定地建立赎罪论,使基督教回归其应有的地位。

所有人都犯了罪,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赎罪的恩典才能得救。关键问题是:我们的罪记录在哪里,我们如何才能被洁净?

圣经对此提供了启示:
“犹大的罪是用铁笔铭刻的,用金刚石的笔尖刻在他们的心版上,也刻在他们祭坛的角上。”(耶利米书 17:1)
这节经文表明,罪既被记录在心版上,也被记录在祭坛的角上。

但是,犹大的罪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?
圣经见证说,我们的主出自犹大支派(希伯来书 7:14)。
此外,关于耶稣的名字,圣经说:
“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。”(马太福音 1:21)
因此,要通过耶稣得救,就必须属于犹大支派。

然而,圣经明确指出,从属基督的人,在属灵意义上是亚伯拉罕的后裔。
“你们若属乎基督,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,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。”(加拉太书 3:29)
此外,真正的犹太人并不是外在身份上的犹太人,而是内心真正经历改变的人。
“外表的犹太人不是真正的犹太人,唯有内心受割礼的才是真正的犹太人。”(罗马书 2:28-29)

因此,从属灵的角度来看,“犹大的罪”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罪。

罪因血而得赎,耶稣基督的献祭成就了完全的赎罪。(利未记 17:11,希伯来书 9:22,利未记 16)

罪刻在我们的心中,也刻在祭坛的四角上。然而,罪是可以被洁净的。在《利未记》17:11,神说:“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,我已将这血赐给你们,可以在坛上为你们赎罪;因为血里有生命,所以能赎罪。” 同样,在《希伯来书》9:22 中说:“若不流血,罪就不得赦免。”

在《利未记》16章中,神设立了赎罪的方法。大祭司首先献上公牛和公山羊的血,把血抹在祭坛的四角上,并洒七次,使祭坛洁净。这象征着罪的代价是死亡,生命的血被洒下意味着替罪人承受死亡。

接着,大祭司按手在活山羊(替罪羊)的头上,承认百姓的罪,然后将它放逐到旷野。这个仪式象征着山羊背负了百姓的罪,带着罪离开到荒芜之地。

这个赎罪的仪式预表了耶稣基督的最终献祭。祂流出的宝血,完全并永远地赎清了我们的罪。

今天,我们不再遵循旧约中洁净罪的方式,因为它只是将来真实事物的影子。公牛和山羊的血无法彻底除去罪恶;它只是预示即将到来的美好事物(希伯来书 10:1-4)。

那么,这个影子的实体是什么?就是耶稣基督(希伯来书 10:9-10)。

耶稣是担当我们罪的神的羔羊。

替罪羊(阿撒泻勒):约翰福音 1:29 “看哪,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!”
逾越节羔羊:哥林多前书 5:7 “因为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经被献祭了。”
挽回祭:罗马书 3:25 “神设立耶稣为挽回祭,是凭着祂的血,借着人的信,要显明神的义;因祂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。”
赎价:马可福音 10:45 “因为人子来,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,乃是要服侍人,并且要舍命,作多人的赎价。”
因此,旧约的赎罪祭预表了耶稣基督的牺牲,祂一次献上自己,为我们的罪成就了完全的救赎。

献给神的祭物必须是没有瑕疵的。耶稣没有罪(希伯来书 4:15,约翰一书 3:5,哥林多后书 5:21),他就像一只没有瑕疵、无斑点的羔羊(希伯来书 9:14,彼得前书 1:19)。他从未犯罪,口中也没有诡诈。他受辱骂时不还口,受苦时也不威吓,而是把自己交托给神(彼得前书 2:22-23)。

耶稣无瑕疵的宝血为我们成就了奇妙的事:

赦免我们的罪(马太福音 26:28,以弗所书 1:7)。
赐给我们真正的生命(约翰福音 6:53-56)。
使我们在神面前称义(罗马书 5:9)。
使我们与神和好(歌罗西书 1:20)。
为我们打开进入神同在的道路(希伯来书 10:19)。
使我们成圣(希伯来书 13:12)。
洁净我们的良心,使我们可以侍奉神(希伯来书 9:14)。
救赎我们脱离罪恶(彼得前书 1:18-19)。
洁净我们,使我们远离一切罪(约翰一书 1:7)。
释放我们脱离罪的捆绑(启示录 1:5)。
使我们成为神的子民,将我们献给神(启示录 5:9)。
更新我们,并给我们穿上洁白的衣袍(启示录 7:14)。
赐给我们战胜撒但的能力(启示录 12:11)。
通过这些真理,我们明白耶稣宝血的伟大能力。

耶稣的死亡与复活:称义的完全

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。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受死,与我们有着深刻的关系。圣经说:

“耶稣被交给人,是为我们的过犯”(罗马书 4:25)

这意味着耶稣的死亡是为我们的罪而献上的代赎祭。那么,祂的复活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?

“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”(罗马书 4:25)

通过这节经文,我们可以看到称义(Justification) 与耶稣的复活是直接相关的。因此,称义的教义不能仅仅用十字架神学来解释,而必须包含复活神学。

然而,由于称义通常仅被解释为十字架神学的一部分,这给宗教多元主义和后现代神学进入教会留下了空间。耶稣的死亡与复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,是完整福音的核心。

“若基督没有复活,你们的信便是徒然,你们仍在罪里。”(哥林多前书 15:17, 和合本)

这节经文的意思是,如果耶稣没有复活,我们对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流血赎罪的信仰就毫无意义,我们仍然会在罪中。因为尽管耶稣通过死在十字架上流出了赎罪的血,但如果没有复活,就没有大祭司来为每个人洒这血,因此我们的罪仍然存在。

谁拥有洒血的权柄?神已将这权柄赐给大祭司。而神也将这大祭司的权柄赐给了复活的耶稣,使祂在我们的罪的问题上执行这职分(希伯来书 2:17-3:1, 4:14-15, 5:6-10, 和合本)。这正是《希伯来书》的核心主题。

那么,我们必须持守的信仰是什么呢?就是相信耶稣基督,祂为我们的罪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,为使我们称义而复活,并升天,在天上的圣所中担任大祭司(希伯来书 4:14-16, 9:24, 和合本)。

中文(繁體 – Chinese Traditional)
沒有耶穌的復活,我們的信仰就是徒然的;因著祂的復活,祂在天上的聖所中擔任我們的大祭司,使我們得稱義。

「若基督沒有復活,你們的信便是徒然,你們仍在罪裡。」(哥林多前書 15:17, 和合本)

這節經文的意思是,如果耶穌沒有復活,我們對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流血贖罪的信仰就毫無意義,我們仍然會在罪中。因為儘管耶穌透過死在十字架上流出了贖罪的血,但如果沒有復活,就沒有大祭司來為每個人灑這血,因此我們的罪仍然存在。

誰擁有灑血的權柄?神已將這權柄賜給大祭司。而神也將這大祭司的權柄賜給了復活的耶穌,使祂在我們的罪的問題上執行這職分(希伯來書 2:17-3:1, 4:14-15, 5:6-10, 和合本)。這正是《希伯來書》的核心主題。

那麼,我們必須持守的信仰是什麼呢?就是相信耶穌基督,祂為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,為使我們稱義而復活,並升天,在天上的聖所中擔任大祭司(希伯來書 4:14-16, 9:24, 和合本)。

一、洒血不是肉眼可见的仪式,而是属灵的实际
人若要在神面前得称为义,就必须参与洒血的礼仪。然而,这洒血并非如旧约中那样是可以看见的祭礼,而是属灵的真实,只能凭信心参与。

希伯来书见证说:

“他因着信,就守逾越节,行洒血的礼,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。”(希伯来书 11:28,CUVS)

这节经文指的是《出埃及记》中逾越节的事件,并将门框上洒血的行动解释为出于信心的设立。如今我们也通过信心中的属灵敬拜,参与这一神圣的拯救行动。

二、信心带我们来到天上至圣所的大祭司面前
新约之下,信徒不再来到地上的会幕或圣殿,而是因信靠耶稣,来到天上至圣所中,那位大祭司耶稣基督面前。

使徒保罗说:

“他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,一同坐在天上。”(以弗所书 2:6,CUVS)

因此,我们要凭着信心来到复活的基督面前,向祂认罪说:

“我是该受咒诅的罪人,但求你用宝血怜悯我!”

这样的认罪不是空洞的言语,而是带着悔改与信心的祷告,是一种属灵上参与洒血的行为。

三、耶稣把祂的血洒在哪里?
希伯来书 10:22 清楚地告诉我们,主耶稣把祂的血洒在我们的心里:

“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,身体用清水洗净了,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。”(希伯来书 10:22,CUVS)

从神学角度来看,这意味着基督的宝血洁净了信徒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意识。但为什么洒在心上呢?

请看耶利米书 17:1:

“犹大的罪是用铁笔,用金钢钻记录的,铭刻在他们心版上和坛角上。”(耶利米书 17:1,CUVS)

罪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,更是刻在心版上的本质败坏。因此,主耶稣所洒的血,正是为了洁净人心中最深处的罪根。

四、逾越节与旧约中的洒血预表
出埃及记 12:7 指示以色列人:

“他们要取点血,涂在吃羊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。”(出埃及记 12:7,CUVS)

这个看得见的仪式,在希伯来书 11:28 的解释下,是一个指向属灵实质的预表性行为。旧约时代的洒血是预表——指向那位将要来、为人赎罪的耶稣基督的永远救赎工作。如今我们虽不再照样施行外在礼仪,但却可以凭信心真实地参与其中,进入羔羊宝血所带来的救恩。

你知道你是被神拣选、为得耶稣基督宝血所洒的子民吗?
彼得前书1章2节说:“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,藉着圣灵得以成圣,以致顺服耶稣基督,又蒙他血所洒的人。”

耶稣对那些被他宝血所洒的人作了什么?
启示录5章9节说:“你曾用自己的血从各族、各方、各民、各国中买了人来,叫他们归于神。”
使徒行传20章28节又说:“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教会。”
哥林多前书6章19-20节也提醒我们:“你们不是自己的人,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。”

那么,那些因信称义之人属于谁?
他们是属基督的(罗马书1章5-6节,彼得前书2章9节)。

如果一个人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使用,他的良心如何?
那是败坏、恶的良心。
相反,被主的宝血所洗净的人,当有无亏的良心和清洁的心
(希伯来书10章22节;9章14节)。

什么是善良的良心?
就是承认:“我不是属于我自己的,我是属于主的。”
这是一个真诚的信仰告白,并使人坚信:自己不再随己意而活,只为遵行神的旨意而生。

即使你无法再随自己的意思生活,
你仍愿意接受基督宝血的恩典吗?
那么,你有没有被耶稣的宝血所洒的明确证据?

若你没有这个证据,
你将无法逃脱神的审判,也就是地狱的刑罚。

即使你常常祷告、禁食、查经、施舍、参与圣徒相交,
避恶、努力保守无亏的良心、打那美好的仗,
相信圣经是神的话、受洗,
甚至担任教会职分,成为牧师,
若你未曾领受基督宝血的恩典,
你不过是个近乎基督徒(Almost Christian)。

唯有拥有基督宝血确据的人,才是真正的完全基督徒(Altogether Christian)。

那证据是什么?

是清洁的良心。
是承认:“我与基督同钉十字架,不再照自己的意思而活。”
因着圣灵住在你心中,
你会照着祂提醒的圣言去顺服。
这就是成圣的生活。

若“自我”没有钉死在十字架上,你仍然为自己而活,
当神的话与你的意志相冲突时,你就不会顺服,反而会争论。

圣经说:“不要论断弟兄”,
但若自我还活着,你就会定罪和判断他人。
最终,你仍会犯罪。
为什么?因为称义的恩典是使我们脱离罪的权势。
若没有得着称义的恩典,你依然是罪的奴仆,
只会照着罪的意思去行。

成圣不是靠人努力得来的,而是在称义之后,神所赐的恩典之礼物。
因此保罗说:
“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,是蒙神的恩才成的。”(哥林多前书15:10)

在旧约中,祭坛的四个角象征神的审判与怜悯。
犯罪者要认罪,把血抹在角上,抓住祭坛求神赦免。
角上记录的罪象征未得赎的罪——那只是影子和预表。

这影子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成全了。
十字架就是神的羔羊所献的真正祭坛。
基督的宝血洒在十字架的“四角”上,代表赎罪临到全人类。
因此,祭坛角上记录的犹大之罪和所有在基督里的罪都被宝血抹去。

若不坚定信靠那复活的大祭司耶稣基督,
人就容易陷入普救论的错误:因为神是爱,基督受苦,所有人的罪都被赦免了。

这样的想法使基督教沦为道德宗教,不再传福音,
忘记了耶稣的血必须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。

结果就是:人们不用福音,而用律法来审判、定罪甚至消灭罪人,以正义之名行法理主义之实。

但圣经怎么说?

“你这论断人的,无论你是谁,也无可推诿。”(罗马书 2:1–5)
“设立律法和判断的是一位……你是谁,竟敢审判邻舍?”(雅各书 4:11–12)。

福音不仅仅是一个教义,它是一个人,就是耶稣基督。

福音的核心是真理:

祂为我们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
又为我们的称义复活了。(罗马书 4:25)

凡凭信心承认自己罪的人,向主祈求救恩,
主耶稣会把祂的宝血洒在他心里,
称他为义,
并把他献给神,成为属神的圣洁之人。

这就是福音。
而这一切唯有通过基督宝血的恩典洒下才能成就。

凡被耶稣的血赎回的人,都会共同承认:
“我不再照自己的意思活,而要顺服主的旨意。”

然后圣灵就住在他们里面,
借着他们的生命显明出基督的身体,
他们活出世界的光、地上的盐的样式。

通过这样的教会,生命的福音显明出来,
使相信的人得着救恩。

如今,在一些福音派的圈子中,称义的恩典已经被扭曲成一种推动教会增长和迎合大众的手段。
因此,取代了倚靠真实悔改的“宝贵的恩典”(如潘霍华所说)的,是一种不要求顺服的“廉价称义”

结果,一些教会领袖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既得利益,接受了世界的文化与价值观,
教会逐渐被世俗化,不再是世界的光和盐,反而成为社会嘲笑和批评的对象。

针对这种堕落趋势,后现代神学应运而生,
这种神学往往与宗教多元主义相关联,倾向于解构传统的基督教教义。

后现代神学家主张,称义教义腐化了基督教,
削弱了信徒的道德责任和伦理生活。

因此,他们采用神话式或象征性的方式来解读圣经,并提出了所谓的“历史上的耶稣”研究路径。

例如:
– 他们认为童贞女生子的记载并非历史事实,
而是为了让耶稣在“神之子”与“救主”的头衔上,超越当时被奉为神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而创作的宗教象征。
– 对于耶稣的复活,他们认为最初只是象征性地表达那些为正义而殉道者的群体希望,
后来才被教会改变为耶稣个人的身体复活。

因此,按照他们的说法,复活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,
而是信仰群体通过实践公义与爱而实现的象征性表达。

这样,一方面福音被贬低为表面化的廉价信仰,
另一方面则被符号化、历史性被否定,
最终导致教会失去福音的真实核心。

当今一些现代神学家虽然并不公开否认耶稣是“救主”,
但他们却主张:只要遵循耶稣的精神和道德准则生活,就等同于得救。
这实际上是将耶稣基督的代赎之工简化为一种象征性的解释。

在这种思想影响下,圣经中关于因信称义的教义被看作是过时的神学,
甚至被视为对现代人毫无吸引力的“信仰古董”。

这些学者往往通过展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更为道德、公义、关心环保等议题来获得大众的支持,
如社会公义与生态神学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有些人竟然为同性恋辩护,甚至宣称“耶稣自己是同性恋者”以强化他们的神学观点。

如今,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神学诠释方式,
正在国际神学界中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之一。
因此,恢复并重申圣经的称义教义成为我们迫切的任务。

只要福音的核心——十字架上的称义真理被准确传讲,
那位已经在十字架上战胜了撒但的主耶稣基督,
就必定瓦解所有试图歪曲和破坏福音的黑暗权势。

圣经说:“凡接触圣坛的,都必成圣,归给神使用。”(出埃及记29:37;马太福音23:19)

因此,既然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祂的宝血而成圣,凡接触十字架的人也都成为圣洁。

这里所说的“接触”,并不仅仅是宗教情感上的触动,
而是指借着信心与基督发生真实属灵的联合与参与。

使徒保罗说:“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,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。”(加拉太书2:20)

这番告白证明一个人已经真实地与基督的十字架联合,
因此他的整个人也被分别为圣,归属于神。

这种圣洁并不只是道德层面的良善,
而是在神学意义上完全归属于神,被神分别为圣的状态。

这也是一个人因信称义的信仰告白。
凡与基督十字架有份的人,就是神所分别出来的圣洁之人。

那么,作为被分别为圣的人,我们该怎样生活呢?

使徒保罗明确地说:
“怎么说呢?我们不在律法之下,而在恩典之下,就可以犯罪吗?绝对不可!”(罗马书 6:15)

因基督的恩典而成为圣洁的人,不再被罪掌控。
正如罗马书 6:14 所说:
“罪必不能再辖制你们,因为你们不在律法之下,而在恩典之下。”

即使有人许诺高额的金钱,
属神的人也不能做出伤害邻舍的罪行,或作假见证,
因为神的义与真理居住在他们心中。

约翰一书 3:6–9 告诉我们:
“凡住在主里面的,就不持续犯罪;持续犯罪的,是未曾见过主、也不认识主的… 行义的才是义人,像主一样是义的。常常犯罪的是属魔鬼的… 凡从神生的,就不持续犯罪,因为神的种子住在他里面;他也不能犯罪,因为他是由神而生的。”

基督显现是为了除灭魔鬼的作为。
从神而生的人因其本性已改变,就不能持续犯罪。

为什么在律法之下的我无法胜过罪呢?

保罗在《罗马书》7章21至25节中坦率地说:
“我想行善的时候,邪恶就在我身边。
按着我里面的人,我喜欢神的律法,
但我发现肢体中另有一个律,在与我心中的律交战,
把我掳去,使我服从那在肢体中犯罪的律。”

他为什么这样说?

在认识“不可贪恋”、“不可论断”等律法的命令之前,
我并不认为这些行为是罪(罗马书7:9)。
于是我常凭自己认定的标准论断他人,自以为义。
这就是“我活着的时候”——其实是对罪无知、却在罪下为奴的状态。

但当我知道律法后,就明白了这些行为是罪。
虽然努力不再犯罪,但罪的力量仍活在我里面,
我仍然情不自禁地论断弟兄,最终又陷入罪中。

这时我明白了一个真理:
“罪的工价就是死,我是罪的奴隶,律法没有带我进入生命,反而使我进入死亡。”(罗7:11)

最后,保罗承认:
“我是属肉体的,是已经卖给罪的。”(罗7:14)

结论是:
律法无法拯救我,只能显明我是罪的奴仆,正在走向死亡。

凡被耶稣基督的宝血所救赎的人,就从罪的捆绑中得释放,并在圣灵里开始新生命。

耶稣基督用自己的血,把我这被卖在罪下的人买赎回来,并献给神。
借着这救赎,我不再是罪的奴仆,而是属于神的人。
从那一刻起,圣灵住在我里面,我的生命从属肉体的状态转变为跟随圣灵而行的生活。

在圣灵还没有住在我里面之前,我是属肉体的,是服侍罪之律的。
但如今,我活在圣灵里,按着圣灵的引导而行。

因此我可以宣告:“既然我们不在律法之下,而在恩典之下,难道我们就可以犯罪吗?绝对不可!”(罗马书6:15)
圣灵所赐的新生命不可能继续活在罪中。

换句话说,罗马书第7章描绘了信徒在肉体中的挣扎,
而第8章则宣告了因基督的称义与圣灵的内住所带来的胜利。

【结论】我们应当凭信心说话,并顺服圣灵的引导而生活。

圣经说:
“因为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,不是凭着眼见。”(哥林多后书 5:7)
耶稣也说:
“我为审判到这世界来,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;能看见的反而变成瞎眼……你们若是瞎眼,就没有罪了;但如今你们说‘我们能看见’,所以你们的罪还在。”(约翰福音 9:39–41)
又说:“义人必因信得生。”(希伯来书 10:38)

所以,我们不是凭外表判断人,而是凭信心说话,照着圣灵提醒我们心中的话语而顺从地活着。

换句话说,我们是基督的身体,被呼召将生命和救恩带给这个世界。

当基督徒建立在圣经所启示的“因信称义”教义之上时,教会就必能成为世人的光和盐,赢得他们的信任。